从被YC拒绝3次,到年入数千万:一个用AI死磕到底的创业故事
凌晨3点,城市已沉睡,办公室里却还亮着一盏灯。
两个创始人,刚熬过连续48小时的开发,疲惫不堪。就在这时,办公室的门被物业打开——他们因为拖欠租金,被正式“扫地出门”。
更糟的是,仅有的两名实习生也提交了辞呈。银行账户里的钱,只够再撑一个月。
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创业失败的典型开头。但故事的主人公没有放弃。他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,对合伙人说:“我们还有代码,还有用户。只要没被彻底击倒,就还能继续。”
这个故事,关于失败、坚持,以及最终用AI工具逆袭的奇迹。
这位创始人曾三次申请Y Combinator(YC)——全球最顶尖的创业加速器,但三次都被拒绝。
每一次被拒,都像一记重拳。但他没有认输,反而把这当成了燃料:“这就像对所有质疑者的一记中指——我们不需要你们的认可,也能成功。”
他和合伙人当时都身陷绝境:
没有收入,没有融资
卖掉了加密货币维持公司运转
连朋友生日聚餐都去不起,每天午餐是超市的预制餐
出门靠自行车,不敢参加社交活动,因为付不起饭钱
但他们做了一件疯狂的事:
即使后来找到了全职工作,也坚持把每月一半的工资,雷打不动地存入公司账户。
用这笔钱,他们雇佣了两名工程师,继续打磨产品。
就这样,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,他们默默坚持了两年。
转机出现在第九个月:用户从0增长到3万名月活用户。虽然用户还没开始付费,但他们知道——“我们可能真的做对了。”
信心大增的他们,再次鼓起勇气申请YC。
面试结束后,他们紧张地刷新手机,等待结果。YC的规则很简单:通过,电话通知;不通过,邮件拒绝。
那天晚上,他们收到了一封邮件。
“很抱歉,您本次申请未通过。”
那一刻,心凉了半截。但这一次,他们没有放弃。
他们决定:自己当自己的加速器。
他们将产品彻底重构,利用AI工具加速开发、优化用户体验、自动化营销流程。公司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:
第一年:从0到100万收入
四个月后:突破300万
再六个月后:达到600万
公司正式进入了“零到一,一到六”的疯狂增长曲线。
虽然原文未明确列出具体AI工具,但从“Build using only AI tools”的描述和现代创业实践可推断,其技术栈极可能包含:
AI驱动的产品开发
使用AI代码生成工具(如GitHub Copilot)加速开发,降低对高薪工程师的依赖。
AI内容与营销自动化
利用GPT类模型生成营销文案、社交媒体内容、邮件序列,实现低成本获客。
AI客户服务
部署AI聊天机器人处理常见用户问题,提升服务效率。
AI数据分析
使用AI工具分析用户行为,优化产品功能和增长策略。
AI设计
借助AI设计工具(如Midjourney、Figma AI)快速生成UI/UX原型和视觉素材。
冷启动:用产品力吸引早期用户
即使没有资金,他们专注于解决真实痛点,靠口碑和产品体验赢得3万用户。
验证商业模式
在获得足够用户基数后,推出付费计划,快速验证市场愿意为产品买单。
规模化增长
利用AI工具实现营销、客服、开发的自动化,以极低边际成本服务更多客户。
打造生态
后续可能推出高级功能、企业版、API服务等,形成多元收入结构。
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必经之路
被YC拒绝3次,被房东赶出门,实习生辞职……这些“至暗时刻”本可以让他放弃。但他选择了“keep going”。创业不是短跑,而是马拉松。谁能坚持到最后,谁就赢了。
“反脆弱”是创业者的核心能力
真正的成功者,不是没有失败,而是能在失败中学习、进化。每一次打击,都让他变得更强大。
AI是“草根创业者”的终极武器
他没有名校背景,没有投资人青睐,但通过用AI工具放大个人能力,实现了资源上的“逆袭”。今天,一个普通人,只要有想法、有执行力,就能用AI打造出百万美元生意。
这个故事的结尾,创始人说:
“公司本可以在任何一个节点失败——实习生辞职、没钱、被赶出办公室、被YC拒绝……但每一次,我们都选择了继续。”
他最后对所有创业者说:
“Keep building guys, keep going.”
这不仅是一句鼓励,更是一种信仰。
在这个AI重塑一切的时代,最大的风险不是失败,而是从未开始。
也许你的办公室不在硅谷,而是在家里、在咖啡馆、在深夜的书桌前。
但只要你还在写代码、还在思考、还在行动——
你,就已经在通往成功的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