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人工智能领域,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(NLP)和生成式AI(如大语言模型LLM)中,Prompt(中文常译为“提示词”或“提示指令”)是指用户输入给模型的一段文本指令或问题,用于引导模型生成特定类型的输出。
从技术角度看:
Prompt Engineering(提示工程)是一门设计和优化输入提示的技术,旨在最大化模型的输出质量、准确性和相关性。
Prompt 本质上是模型推理的“触发器”,它通过上下文(context)、指令(instruction)、示例(few-shot examples)等方式,激活模型内部的知识和推理能力。
在零样本(zero-shot)、少样本(few-shot)和思维链(Chain-of-Thought, CoT)等范式中,Prompt的设计直接影响模型的表现。
简而言之:
Prompt = 输入指令 + 上下文信息 + 输出期望的结构化表达
想象你走进一家智能餐厅,服务员是一个超级聪明但有点“死脑筋”的机器人。
你不能只说:“来点吃的。”
它可能会端上来一碗米饭、一盘沙拉、一杯咖啡……因为它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。
但如果你说:
“我要一份川味麻辣香锅,微辣,不要香菜,配一碗米饭。”
机器人立刻明白了你的需求,精准上菜。
这里的“点餐语句”就是Prompt!
你说得越清楚,机器人做得越准确。
如果你说得模糊,结果可能完全不对。
如果你加点“技巧”,比如先给个例子:“像上次那样,加土豆和藕片”,机器人还会“举一反三”。
所以,写好Prompt,就是学会如何“高效地给AI下指令”。
❌ 模糊Prompt:“怎么去火车站?”
→ AI可能回答:“坐地铁、打车、骑车都可以。”(太泛)
✅ 清晰Prompt:“我现在在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大厦,要去北京南站,下午3点出发,希望打车,最快路线是什么?”
→ AI会结合时间、地点、交通方式给出精确路线。
❌ 模糊Prompt:“帮我写个朋友圈。”
→ AI可能写:“今天天气不错。”(毫无个性)
✅ 清晰Prompt:“我刚升职为项目经理,想发一条低调又有格调的朋友圈,用一句古诗表达感谢团队,不要太正式。”
→ AI可能回复: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感谢一路同行的你们。”
❌ 模糊Prompt:“解释一下牛顿第一定律。”
→ AI可能用物理术语讲一堆。
✅ 清晰Prompt:“用一个5岁孩子能听懂的例子,解释牛顿第一定律。”
→ AI可能说:“就像滑滑梯,你不推,小车就不会动;动起来后,没人拦它,它会一直滑下去。”
我们按难度分为三个阶段:基础 → 进阶 → 高阶,每个阶段都配有操作实例,跟着做就能上手!
核心原则:明确任务 + 明确格式
✅ 实操练习:
试试在AI对话框输入:
“用三个短句,介绍人工智能是什么。”
👉 你会得到简洁清晰的答案,而不是长篇大论。
核心技巧:角色扮演 + 上下文 + 示例
✅ 实操练习:
输入以下完整Prompt:
“你是一位幽默风趣的小红书博主,帮我写一篇关于‘周末宅家治愈生活’的笔记,包含泡咖啡、看书、听音乐三个场景,语气轻松,带表情符号,约200字。”
👉 你会得到一篇风格鲜明、符合平台调性的内容。
核心策略:思维链 + 自我反思 + 多轮迭代
✅ 实操练习:
输入以下高阶Prompt:
“我计划在杭州开一家主打‘露营+咖啡’的户外生活方式店。请:
分析目标客户群体;
设计三个核心体验活动;
为每个活动起一个吸引年轻人的名字;
最后给出整体品牌定位建议。”
👉 你会发现AI像一个专业的商业顾问,输出结构清晰、内容详实。
掌握Prompt,就像学会了与AI“高效沟通的语言”。
它不难,但需要练习;
它简单,但能创造无限可能。
记住:AI不是读心术,而是执行者。你给的指令越清晰,它的表现就越惊艳。
从今天开始,试着用“角色+任务+格式”的公式,重新设计你的每一个提问。你会发现,AI不再是“人工智障”,而是你最得力的智能助手。
立即行动建议:
打开你常用的AI工具(如通义千问、ChatGPT等),尝试输入这个Prompt:
“你是一位旅行规划师,请为我设计一份杭州3天2夜的亲子游行程,包含景点、餐饮、交通建议,用表格形式呈现。”
看看AI能给你一份多专业的旅行计划!
学会提问,是未来最重要的能力之一。
你,学会了吗?